1998年11月20日,本报刊出了题为《粤海明珠满目疮痍》的通讯,报道了广东省南澳县盲目发展,无序、无度地炸山填海乱上项目,使海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。一年后,记者随中华环保世纪行记者采访团重访南澳岛。
岛还是那座岛,海还是那片海。但是岛上的山山水水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却发生巨大变化——
经过40分钟的海上颠簸,记者们第二次踏上广东省这个唯一的海岛县时,首先看到的变化是码头上多了一块标语牌,上面写着“保护生态环境”,与前年见过的那块“发展经济建设”标语牌并排竖立着。沿着环岛公路前行,记者们又是一阵惊喜,公路两侧原来裸露着泥土的路基和山体边上,竟然有了花红叶绿,黄心榕、爬山虎、大红角花等正茁壮生长。而一年前记者们正是因为当地修建环岛公路、乱采山石破坏了大量植被,且长期无人治理而痛心不已,于是奋笔疾书。
到达南澳县城,记者团受到县委、县政府领导的热情迎接,书记陈奕威是1999年3月才上任的,而县长郑家汉和其他领导则是1998年就同记者团打过交道了。郑县长说:“早就盼着记者团来了,请你们看看我们的新变化。”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又见面了,那场面却像老友重逢。一位记者感慨地说:“真是不打不成交。”
前年记者团的批评报道给南澳县带来极大的震动,广东省政府、省人大及汕头市几次派工作组上岛检查指导工作,落实整改措施。县领导为此多次召开会议,反思、查找近年来的开发建设思路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。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上了县里的红头文件。
1999年4月,县里召开了开展“环境建设年”活动动员大会,拉开了全县生态环境整治的序幕。在半年多的时间里,南澳县干部群众一条心,干了3件大事。
第一件事是对全岛因开发建设等原因破坏植被的情况进行清查,制定了3年种上植物、5年全面绿化的目标。1999年首先由县直各机关分段承包,把从轮渡码头到县城的环岛公路两侧开发迹地全部绿化。目前全县已投入绿化资金65万元,组织干部群众义务绿化造林2万多人次,共完成四旁植树12.5万株,迹地更新1000亩,补植改造4200亩。
第二件事是重新规划土石开采点,实行定点开采。全岛原有的11个采石场经过论证筛选,只在东半岛和西半岛各保留一个,实行统一管理。其他全部关停,清理整治环境,恢复植被。
第三件事是全面清理围海造地工程,依法加强海域使用管理。全县共有5项围海造地工程、7项沿海岸建设项目,经过整顿对已建好或正在建设中的5项工程按照国家规定到海洋水产部门补办手续;对半截子工程或尚未建设的7个项目,根据实际情况或改变用途、或由国土部门按清理闲置土地处理。记者在岛上的龙门湾看到,围海造地残迹如今成了海水养殖场。据介绍,4000亩水面里养殖着太平洋牡蛎和珍珠,经济效益可观。
此外,全县还对非农建设用地进行清理,停办了游乐园等项目,并重新修编了《南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》。
南澳岛的变化不仅在山和海,更重要的是发展思路,盲目、不切合实际的“再造一个香港”的口号,被大念“山海经”建设生态岛,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代替。
陈书记向记者介绍了1999年全县依靠海岛特色新开发的几大项目∶海水养殖,旅游业,风力发电,山区林、果、茶综合开发。每一项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,南澳岛上喜事不断。
1999年南澳被列为国家级科技兴海示范基地,国家“863”海洋领域高科技项目《三倍体太平洋牡蛎育苗和养殖》在这里设立了中试基地。自驾车浪漫旅游、渔家乐旅游船、黄花山国家森林公园、A级天然海滨浴场、两广总兵府等旅游项目吸引了大批游客,1999年进岛旅游人数已超过40万人次。南澳著名的风力发电场1999年又增容1.08万千瓦,总装机容量已达到5.3万千瓦,成为亚洲海岛最大的风电场。南澳岛———这颗粤海明珠,有着200多万平方米沙滩可供旅游开发,有165.7平方公里的浅海可发展养殖,有5万平方公里的渔场,鱼、虾、贝、藻类达1300多个品种……今天的南澳人不仅要依靠这些优势发展经济,还要把这些优势保留下来传给子孙后代。
南澳岛正在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。